陈东:一道光影溢满城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一部集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于一体的舞剧电影融合片开幕。这部体现了31年电影节意义的特色电影,真是把向英雄致敬的纪念碑拍成了里程碑。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开幕影片在金爵盛典上亮相摄影王凯

31年前,由中国第四代电影人代表性人物吴贻弓领衔的上海电影界前辈张瑞芳、孙道临、秦怡、谢晋等发起创办了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经国务院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辖制片人协会认证,国内迄今唯一的A级电影节破土而出。这是前辈电影人给这座大都市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绝不是偶然。

90余年前,我党领导上海的左翼电影人组建电影小组,开始了40多部左翼电影的拍摄和发行。田汉、夏衍、瞿秋白都是把握当年上海电影走向的地下党文化领导者,魅力无限。

1935年5月24日,许幸之导演,田汉、夏衍编剧的《风云儿女》唤起大众抗战的英雄故事令人难忘。《义勇军进行曲》和袁牧之、王人美的演技,深入人心。

1937年的《马路天使》以乱线性的叙事手法,陈东:一道光影溢满城把“roof”读成了“老虎窗”,石库门里赵丹和周璇等阁楼里小人物形象得以鲜活呈现。

1963年的《红日》,由汤晓丹导演的我军从弱到强击溃美式装备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王牌军74师,汤导说:小说是军旅作家吴强写的,仗是解放军打的。拍得好不好,由陈毅他们说了算!

1981年,谢晋导演《天云山传奇》发端几乎独揽了改革开放反思电影序列。因此,2018年谢晋导演在去世后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100个“改革先锋”荣誉称号中唯一的电影导演。而谢导培养的鲍芝芳、黄蜀芹、石晓华、武珍年等引领了女性导演绽开的朵朵鲜花。

1983年,吴贻弓导演《城南旧事》以文人画“诗情派”的风格用古典诗词意境及电影语汇讲述了北京四合院的芸芸众生。李叔同先生填词的《送别》也因此传遍大街小巷。

2000年,于本正导演的《生死抉择》开启国企经理人良心和利益之间的拉锯之战,以反腐片跻身亿元票房俱乐部。张建亚导的《紧急迫降》、江海洋导的《高考1977》、吴天戈导的《毛泽东在上海1924》、胡雪桦导的《喜马拉雅王子》、傅东育导的《西藏天空》以及近年来的《攀登者》《望道》,可谓星光熠熠。

代际传承的海派电影,往往以非剧情化非戏剧化的叙事与人性多侧面的结构,构成让你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的融洽艺术效果。这是立足于商业金融较发达的都市中,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铸就的艺术特征。海派电影的审美特质和演示涵养了电影从业者,无论是自觉还是无意识地都运用了。

今年观影很特别,我在周恩来总理题名的黄浦剧场(《风云儿女》首映处)看了1982年滕文骥导演的《都市里的村庄》。这是描写上海造船厂工人群体的生活工作场景,作为六年工厂女工的我很有代入感。

电影的蒙太奇意识流没有间离和断层,抽离了《都市里的村庄》中赵有亮他们饰演的具体人物,就像吴贻弓导演表达的“魔盒”,打开了奚美娟老师说过的多重人生。看到火灾后村子里老破小旧里弄工人们的互助和解,眼眶湿润鼻子发酸。

一代又一代电影人独特的社会视角是“光影地方志”。记录了各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留下了海派文化的独特印记。也许,新质文化生产力也有电影一环。9天400多部可选择的电影,是喜欢这个“魔都”的理由之一。(陈东)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非宇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